本帖最后由 无忧草 于 2016-12-10 00:30 编辑
福利来了!中国市场出版社为视野执行社提供了几本好书,其中,郝龙航先生的《营改增大时代Ⅱ》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本着多学点东西的心理,就选取了这本书。
这本厚厚的大部头拿到手里,沉甸甸的。679页,上百万字。
选取这本书最大的原因是,今年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从各省市试点扩大范围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可以说2016年5月1日就是历史性的转折点,作为财会人员就要对营改增的政策、实务操作以及相应的会计处理做一定的了解。但从36号文发布以来,各种政策解读、实务研究铺天盖地而来,各省市税务部门针对自己省市的实际情况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解读,国家税务总局根据营改增试点的情况也相应的发布了很多实务操作细则,一时间,政策多、补丁多、解读多,并且各地税务部门的解读在细节上不一致,学习和实际操作起来也是一头雾水。很多专家学者的解读也很难达成共识,学到的东西,杂而乱,很难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脉络。
我们习惯了营业税的计征方式、增值税的计算方法,其中视同销售、混合销售等问题,比较繁杂,营改增以后这些问题都不用去考虑了,也不用记住营业税和增值税的区别,营业税中的差额计算方法、税率也都不用死记硬背了。可是,知道这些就够了吗?
看到这本书,就感觉到之前学到的内容只是管中窥豹而已。这本书分为14个章节,从内容来看,这本书涵盖了营改增的前世、今生,从营业税到增值税应该注意的事项、营改增中增值税的要素,到营改增的过渡期的操作都写的非常详尽,分别讲解了小规模纳税人、一般纳税人需要关注的事项以及会计处理等问题,并且把营改增中涉及比较复杂的视同销售问题、发票处理以及对其他税费的影响,都单独解释说明。对于此次试点扩围的四大行业也都单独做了一一的讲解。
1、 概念明晰恰到好处
营业税与增值税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理解,郝老师的这本书里把这两个税种分成了两个维度,营业税由于计算比较单一,只考虑到销售收入,把营业税称为“一维”,而增值税是营业税的升级版,不仅要考虑销售收入还要考虑采购环节,由此就变成了“二维”,很简单的几句,就很清楚的讲清楚了两个税种的计算方法。这本书中这样的解释很多,比如专票180天认证怎么把握,“当期”怎么理解,像这种细节的内容一般人的理解都是很粗糙的,就怕较真,而这本书都给了详细的解释,让方入门的人也一看就懂。
2、 由浅入深易于理解
整本书由浅入深,每篇文章都引用了营改增涉及到的政策法规、各地税务部门的解读,进行对比分析之后,并给出明晰的答案。比较独特的内容就是第三只眼解读,用诙谐的言语,对财税法规的一些要点各个击破。很多内容都是郝老师对法规的个人理解,并适当的延伸。
3、 案例渗透便于掌握
这本书不仅从纵向分析了营改增的政策,而且每个章节都插入了案例,结合法规对案例分解、分析、解答,并且带入了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对相关的税务问题,做了相应的会计处理,包括会计分录、会计思路以及对财务报告的影响,税务报表的分析面面俱到。对于财务人员来说,一看就懂,便于掌握,一些相同的业务甚至可以直接套用。
4、 表格归纳一目了然
很多内容都用表格的形式整理出来,一目了然,方便记忆。比如抵扣凭证在增值税应用中的“陷阱”,就采用了表格的形式,列出抵扣凭证容易出问题的几种情形、对问题进行描述,并对几种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读者就会根据自己的实际碰到的情况进行比对,是否会有类似的问题出现,接着对表格中提出的解决方法“学以致用”。
5、政策解读法规大全
这本书的第14章,是本书最具特色的部分“第三只眼”解读增值税部分法规,也是整本书内容最多的一部分,200多页的篇幅。这部分内容是对营改增比较重要的法规,逐条逐句的解读,解释性的文字甚至超过了法条的字数。“这个条款非常重要……但执行起来可能非常多样……三种情形”(P515页)。类似这样的解读很多,让读者在了解法规的同时,也深入地了解了法规背后隐含的意义以及操作方法。
说实话,刚看到这本《营改增大时代Ⅱ》,是抱着着试试看的态度,一是因为书的内容较多,怕自己不能坚持的看下去;二是专业性比较强,很难吸引人。但打开目录一看,马上就被吸引住了,内容丰富、有案例、有讲解,不枯燥。更重要的是,自己想了解的内容基本都涉及到了。看完目录,就对营改增有了立体的框架,一些知识点似乎变得清晰起来,那些干巴巴的税务政策、会计处理,也觉得不那么难以理解了。
很感谢管理员和中国市场出版社为我们提供了这么一本好书,能够让我们系统学习营改增的知识和政策。
手稿:
|